查看原文
其他

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GDP排行及蓝图曝光!2018广深港将点亮“世界硅谷”!

2018-02-10 深圳梦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在即,随着,深圳2017年GDP数据的发布,粤港澳11个城市GDP全部出炉!与此同时,2018年大湾区蓝图即将浮出水面。


据广东省发改革委主任何宁卡在1月26日上午举行的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首场记者会透露,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顺利完成,预计有望在近期获得批准实施。下一步,广东将联手港澳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今天深圳梦特别分享一下普华永道、德勤、香港贸发局的报告。其中,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张展豪先生在深圳政协期间的发言材料——《深港共建大湾区新硅谷 合力打造创新幸福基地》亮了,他认为深圳未来要参与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这与之前深圳梦发布的香港宣布发展“世界新硅谷”!“香港+深圳+东莞”将引爆粤港澳大湾区!想法一致。张展豪认为一方面,突出和引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联结广州、东莞形成有层次的错位发展的科技创新链条,在“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中发挥枢纽作用。另一方面,港深双方合力打造深港创新走廊,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着力拓展河套地区周边配套区域,北连深圳南山科技园,南连古洞北科研发展区和香港科技园。这样最终形成“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发展引擎。同时,深圳应与香港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同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率先建立全国领先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与此同时,近期,2017香港商界最关注的十件大事评选结果揭晓,其中“港深签约河套发展创新及科技园”入选!这正是指向“世界硅谷”的重要地标!


其实,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11日在立法会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指未来几年,香港进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其中提到:与深圳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并透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深港合作,打造大湾区国际创科中心。


另外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事实表明,在“一国两制”优势下,香港有潜力推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目前特区政府正加大科研和科创投入,推出税收优惠引导公私营机构对科研的可持续投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下,香港发挥优势,与内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将迎来香港经济的新飞跃和新蜕变。


谈及如何将香港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在2017年9月份举行的“香港发展:新动力、新前景研讨会”上表示,今天全球的生产模式发生改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目前很关键的问题是,香港科研和生产转化力度比较薄弱。叶嘉安建议,未来香港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目前香港的科研开支约占GDP的0.73%,相比之下,深圳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4.05%,香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如今“前店后厂”的模式不再奏效,可转成“前台后室”模式,香港把内地当前台,在那里开拓市场;香港作为后室,企业在此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和成立科研中心。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空间结构图

尽管,广东已启动了“广深科技走廊”,定位“中国硅谷”,但2018年需要加上香港。


深圳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亮点应该聚焦在广、深、港三大核心城市。世界硅谷将浮出水面。





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GDP总值为21503.15亿元,这意味着深圳的GDP超越广州,领先幅度近1000亿元。

 

另外据新华社香港报道,香港特区政府预测,2017年香港经济表现十分亮眼,GDP增速预计为3.7%,远远高于过去十年间2.9%的趋势增长率。

此前深港舆论界普遍预期是2018年(图/香港媒体)

 

香港2016年GDP为24891亿港元,依据特区政府的预测,2017年香港GDP约为2.5万亿港元。但考虑到2017年港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幅度较大,使得香港GDP以人民币计算后增速“变小”。

 

以2017年12月31日的汇率(1港元=0.839元人民币)计算,香港2017年GDP约为2.1万亿元,明显落后于深圳已经公布的数值。

深圳2017年GDP约合3560亿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全球GDP排行榜,深圳GDP将仅次于排名第30的北欧富裕国家挪威。“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重要产油国阿联酋,还有丹麦、南非、新西兰等国家均被深圳甩在身后,使得“富可敌国”成为了现实。

 

同时,深圳人均GDP达18.31万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71万美元。这个数字要高于西班牙、沙特等主要国家,甚至超过了欧盟人均GDP(2.56万美元)的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GDP数据仍是表象,未来如何合力打造有竞争力的科技湾区将是最大看点。


可以看看各市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


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引擎、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带一路”交通枢纽、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香港:国际超级联系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科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佛山: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全球制造创新中心、大湾区西部航空枢纽、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


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惠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中山: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创新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


江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


珠海: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


肇庆: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城市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定位: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探索推进在“一国两制”和三个关税区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动,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携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枢纽和航运中心。


2017香港商界最关注的十件大事评选结果揭晓

‘港深签约河套发展创新及科技园’入选!


  来源:微信公众号:香港商报

  由香港商报联同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总会、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等25家本港各大商会、社团,共同举办的“2017香港商界最关注的10件大事”评选正式揭晓。是次评选,主办单位总共收到70822封来自香港、内地及其他地方的投票信函和网上投票,较2016年续有增加。

  由香港商报联同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总会、香港中国企业协会、香港中国商会、香港专业联盟、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香港工商专业联会、九龙总商会、香港广东社团总会、香港潮州商会、香港潮属社团总会、香港福建社团联会、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香港经贸商会、新界总商会、香港工商专业协进会、香港广西社团总会、香港工商总会、香港客属总会、新界社团联会、香港江苏社团总会、香港珠宝总商会、香港中小企业发展论坛(排名不分先后)等25家本港各大商会、社团,共同举办的“2017香港商界最关注的10件大事”评选正式揭晓。


  此次评选活动引起了香港商界和读者的热烈反应,支持媒体有20家,包括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香港中国通讯社、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日报亚太分社、文汇报、大公报、星岛日报、经济导报、紫荆杂志社、镜报、东方财经、now新闻台、有线财经资讯台、点心卫视、新城财经台、腾讯网、新浪财经、橙新闻、流动新闻(排名不分先后)。

  是次评选,主办单位总共收到70822封来自香港、内地及其他地方的投票信函和网上投票,较2016年续有增加。根据商界人士和读者的投票统计,“2017香港商界最关注的十件大事”依序如下:

  1.习近平莅港视察并出席回归廿周年庆典

  2.十九大召开习近平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3.林郑当选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4.港府提西九站“一地两检”方案

  5.香港成为亚投行新成员

  6.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

  7.港竞争力排名全球称冠

  8.六议员宣誓无效被取消资格

  9.港深签约河套发展创新及科技园

  10.内地与港签CEPA新协议

用科技创新促成香港经济新飞跃——专访杨伟雄


据新华社香港11月7日电(记者 李滨彬 张雅诗)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事实表明,在“一国两制”优势下,香港有潜力推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目前特区政府正加大科研和科创投入,推出税收优惠引导公私营机构对科研的可持续投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下,香港发挥优势,与内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将迎来香港经济的新飞跃和新蜕变。

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加大科研成果落地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其上任后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将香港打造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对此,杨伟雄认为,香港具有相当的实力和条件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平均150万人左右就有一所世界级的高校。”他指出,香港目前有6所具备研究能力的大学,其中5所名列世界100强,显示香港有很强的科研力量。

他认为,香港聚集世界级学校、科研机构,再加上科研企业,彼此合作,才能发挥理想作用。“三方面缺一不可,因为整个产业链从研发到最终把成果推向市场,必须要有整体的贯通才行。”

近年,香港获多家世界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垂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首个海外创新中心设立于香港、芝加哥大学也在港开设分校;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也落户香港,设立干细胞研究中心。杨伟雄说,特区政府会继续努力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来港设点,产生汇聚作用。

杨伟雄说,大湾区特别是深圳本身有一些世界级企业,若香港能利用自身国际化优势,将内地跟国外的创新企业融合,就能成为非常有效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提到如何利用科研推动香港经济新发展,杨伟雄指出,关键是要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特区政府在科研补助方面将注重落地的成效,注入资金鼓励高等院校把科研成果落地。

引导公私营加大投入 香港有望出现更多“独角兽”企业

今年的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提出,循八大方面加强创科发展。在本届特区政府五年任期结束前把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倍升至每年约450亿港元,即由0.73%增加至1.5%。同时,为吸引私营机构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特区政府将为企业的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首200万港元符合资格的研发开支可获300%扣税,余额则获200%扣税。

杨伟雄指出,目前香港私营企业所占的总研发投入大约是45%,低于深圳。特区政府希望通过推出优惠税务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

针对施政报告提出,将香港的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提升至1.5%这一目标。杨伟雄相信,当私营企业投入度提升,同时特区政府加大相关资源投放时,效果就能重叠起来,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困难。

看好香港初创市场的杨伟雄表示,香港数码港最近6个月吸收的风险投资超过10亿港元,其中很多是初创企业。他强调,之前香港没有出现过“独角兽”企业,但现在也出现了一批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香港在这方面的发展非常有潜力。

抓住大湾区机遇 与内地优势互补实现多赢

提到与内地的协调发展,杨伟雄指出,利用错位发展的机会,香港和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城市,要了解彼此优势,实现多赢局面。希望粤港澳大湾区能够一体化协调发展,做到优势互补。

“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加上聚集国际尖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优势,可为内地提供更多新的科创源头。”杨伟雄说。

同时,杨伟雄认为,香港要将科研成果进一步产业化,便要依靠内地,这是相辅相成的。香港要进一步将科研力量融入国家体系里,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在科研基建合作方面,香港正与深圳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提供香港历来最大的创科园地,并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港深合作,贯通创科产业的上、中、下游,打造大湾区的国际创科中心。

杨伟雄透露,预计2018年上半年将向立法会申请第一笔拨款,正式全面开展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工作。根据计划,希望在2021年或之前把第一块土地交给科技园公司参与建设,希望进程稳中加快。

杨伟雄还提及,香港各界如果在创新科技方面没有共识,将很难发展,这是最大的挑战。从文化上讲,香港的不少父母希望子女成为专业人才,如律师、医生和会计师等,这种观念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全改变。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从事高端科技也非常有前景。


阿里巴巴去香港,又一个硅谷的目标已经清晰可见!


2017年11月,由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等举办的 “JUMPSTARTER 2017”创业大赛在香港举行决赛,据悉,这是香港最大规模的创业竞赛。马云与林郑月娥展开一场主题为“激发未来”的对话,将大赛带入高潮。

  比赛旨在发掘具有潜质的创业家,透过提供资金、运营及人脉网络的支持,助力他们发展业务。

  许多香港年轻人在追逐创业梦想无疑是走上一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路途上总会遇上各种挫折和压力,令他们质疑自己是不是走错路。可见不少本地创业家仍在坚持梦想,或许只是欠缺一个机会。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为为香港年轻人打call,马云说:“如果政府不能给初创公司资金支持的话,那为什么不能给他们减税呢?”马云的呼吁后,全场的观众报以热烈掌声支持马云的倡议。

其实,在2015年11月成立的香港创业者基金至今已投资14家香港企业,累计投资额已超过2000万美元。“支持本地创新创业,开发新的增长点”是香港的发展方向,阿里巴巴对此积极助力。

  全场的最高潮部分在和马云的互动,他们期望能从马云身上学到成功创业的知识。马云说:“当你有一份想法,想做一番事情帮助别人,你要问一下自己愿意放弃什么,而不是你想得到什么。只有你知道你愿意放弃什么,才有可能获得一些回报。对于政府来说,如果政府不能给初创公司钱的话,那干嘛不给他们减税呢?”

  “阿里巴巴有兴趣来香港。我们可以来香港改变更多的年轻人,这也是对香港未来非常乐观的看法。”马云给了香港年轻人无限的信心和能量!


首先可以先看看普华永道的观点:


粤港澳大湾区视点一:

深港深化合作2.0 共建世界级高端专业服务区 


来源:普华永道中国


 


编者按

 

如果说2017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集中于规划布局,那么进入2018年,如何高质高效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俨然已经成为热议。长期以来,深圳市政协港澳委员、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张展豪先生十分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港澳合作,在不同场合或撰文或发言,发表了一系列观点和看法,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期栏目将以他在2018年深圳“两会”期间的发言和提案为蓝本,系列报道他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港澳合作的最新观察和洞见。


2018年1月15日,深圳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港澳委员座谈会召开,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市政协主席戴北方等出席,市政府二十多个相关部门参加,共同研究加强深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推动深港澳互利合作,是本次座谈会的主题。他在会上做了题为《深港深化合作2.0  共建世界级高端专业服务区》的发言,香港及国内主流纸媒、网媒也予以了跟进报道。现将他在该会议上的发言内容摘要如下,供参考交流。


从规划的提出、四方框架协议的签署,到十九大报告定位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建设区域经济共同体、重构国际经济秩序的国家战略,对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始作俑者,应该且必须在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先锋引领和标杆示范作用。



深港服务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广东与港澳,特别是深圳与香港,在地理上毗邻相连,经贸合作密切,联系程度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前店后厂”模式到产业协作互补的格局,特别是CEPA签署实施和自贸区建立以来,许多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先行先试措施陆续实施。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各种行业壁垒、地方保护主义、门槛过高的不合理监管和僵化的思想等不利因素,加之在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优化及国民待遇申诉沟通等方面的障碍,“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玻璃门”“弹簧门”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了不少行业尤其是专业服务业发展,突显了不少政策缺乏张力,改革创新有待深化,如:


  • 在内地注册公司手续仍较繁琐,门槛较高,附加较多特别要求;

  • 对非本地专业人士强制要求通过本地化专业考试,这给港澳与内地的专业交流、内地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人为设置了障碍。



深港共建高端专业服务区的必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国际一流的市场条件和创新基因,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深港相互毗邻,互有优势。深港携手,建设世界级高端专业服务区,能够率先示范和迭代已有的合作模式,为湾区企业在全球运营中提供优质的国际化服务和支持。

  • 香港的会计、审计及法律专业服务业都奉行国际标准及准则,为全球五大洲认可,便于内地企业“走出去”,也利于深圳和大湾区的内地城市更快速、更直接地与国际接轨;

  • 香港的专业服务业市场化程度高,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过硬,公信力高,有利于促进内地快速打造专业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公平营商环境。



深化改革,开创深港深化合作2.0时代

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一流湾区,深圳与香港当首先垂范,以协同和融合发展为依托,开创深港深化合作2.0时代。首先,要由把香港经济体作为外资引进向高度协同融合发展过度;其次,要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运用香港超级联系人的地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再次,要发挥改革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大胆进行制度创新,让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



为此,我建议从战略、国际、专业、政府等四个方面深化改革,积极采取有关举措,以建设世界级高端专业服务区为先导,促进深港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协同发展。


战略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


  • 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优化高端专业服务业的人才配置。以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以消费引领产业创新,引进和吸纳国际标准,让专业服务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培育和优化人才结构,把人才发展作为专业服务业发展的落脚点;

  • 二是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诚信规范的、高端专业水平的、风险管理意识高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来深圳执业,涵盖法律(国际商事法与仲裁)、会计、审计、验证、资产管理、医疗及健康服务等行业;

  • 三是放宽行业准入,落实港澳专业人士国民待遇。鼓励港澳青年专业人士来深创业就业,参与大湾区建设事业,并创造机会,提升年轻专业人才的上流发展空间。


国际方面:大胆先行先试,对接国际标准


  • 一是提倡国际标准及准则,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可以前海为试点,对区内企业率先推行以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来编制企业会计报表(中英文双语版);

  • 二是推广国际认可的审计准则、商业法律准则和公司秘书服务程序,由具有一定资质的国际、香港和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担当;

  •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由拥有国际和香港资源及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代表性机构,牵头召集和设立资深专业人士组成的财会和法律专业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备案管理和业务咨询。


专业方面:引进香港经验,培育专业接班人  


  • 一是借鉴香港经验,吸引香港及国际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借助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和专业机构的海外网络渠道与国际化管理,带领湾区企业更好地国际化;

  • 二是提倡专业精神,借助香港的国际网络和品牌优势、诚信和严谨的行业监管和国际专业标准,推动并强化专业服务业守则及行业监管的落实和示范;

  • 三是培育好未来专业的接班人。推动和培育国内青年专业人士了解国际化标准要求,通过理论规范与实践案例来可持续地提升大湾区内的专业服务水平。


政府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最佳服务


  • 一是推动深圳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和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和国际优质示范城市。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政府应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监管制度,为湾区企业提供更有效、更便捷、更高质量的服务;

  • 二是设立由多方权威监管机构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或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在港澳和内地均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参与,定期检讨行业政策安排和执行情况,并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修改和完善;

  • 三是完善人才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政府应积极出台和细化各项人才措施,为国际和香港的专业人才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包括居住、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就业执业登记和税收等便利优惠措施,让他们安全、安心地工作;

  • 四是接轨国际,率先推行三种语言(中文、英文、葡文)的专业报告及标准,由专门小组或联席会议协调财政、税务、法律等部门解决相关业务问题。


深圳与香港的合作始于改革开放,从“前店后厂”的分工模式到CEPA签署后全方位的市场开放,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高度融合发展,香港一直是深圳最可依靠的合作力量。深圳应该发挥改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借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用创新与专业促进融合,用战略与服务提升优质品质,开创深港深化合作2.0时代;深港应以共建世界级高端专业服务区为先导,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率先垂范,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并逐步推广至整个湾区,最终建成世界一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最发达、最文明的经济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视点二:

深港共建大湾区新硅谷 合力打造创新幸福基地 


 


在深圳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如何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港澳合作成为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深圳市政协港澳委员、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张展豪先生的发言和提案不断被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媒体挖掘和报道。以下是他另一篇政协期间的发言材料——《深港共建大湾区新硅谷 合力打造创新幸福基地》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是国家做出的以深化对外开放和重构国际经济秩序为考量的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通过对标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可以看出,世界主要湾区大多具备强大的产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发展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充分的创新创业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个特别行政区,三个特别关税区,包含四个中心城市在内的“9+2”城市群的规划建设等特点。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始作俑者,必须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改革创新,是深圳从建设到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关键词。深圳要借助湾区空间结构分工整合的契机,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要素统筹层次和水平,就必须发挥好改革创新这个关键词,使深圳成为世界级湾区新硅谷和创新幸福基地。因此,我建议:


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圈)


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上具有全国领先优势,深圳应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窗口期,发挥科技产业创新的基点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也涵盖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端专业人才丰沛的香港,昔日的“世界工厂”珠三角则转型升级涌现了类似腾讯、华为、大疆等一批高新科技企业,并有区域内其他城市产业集群的关联性支持,具备打造国家创新驱动基地的条件。一方面,突出和引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联结广州、东莞形成有层次的错位发展的科技创新链条,在“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中发挥枢纽作用。另一方面,港深双方合力打造深港创新走廊,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着力拓展河套地区周边配套区域,北连深圳南山科技园,南连古洞北科研发展区和香港科技园。这样最终形成“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发展引擎。同时,深圳应与香港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同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率先建立全国领先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促进深港澳金融创新合作


前海自贸区应继续扩展与港澳的金融合作空间,成为粤港澳金融开放创新合作的试验区。以前海为试点,开展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改革,与香港互联互通。放宽香港金融机构进入湾区金融市场的条件,设立两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将前海的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试点推广至湾区城市,开通港澳企业离岸账户和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巩固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打造前海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在岸结算中心,为人民币国际化做试验准备。深港携手发展金融科技,开展数字货币、区块链应用研究,建立跨境电子支付平台和商贸平台,促进湾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推进国际化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


深圳与香港具有天然联系,且香港的服务业尤其是专业服务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该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优势互补,持续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圳可以前海为试点,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解决CEPA以来存在的“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的问题,落实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进而带动内地服务业市场的发展。深港可协商找出创新举措,以前海为试点逐步推出粤港澳专业人士执业就业的创新办法,从而促进湾区人才的合理流动,特别是鼓励港青、澳青北上创业就业。


规划发展宜居宜业的高端生活区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政府应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为来深的港澳人士和外籍人士提供优质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罗湖是与香港最早接触的城区之一,罗湖口岸是深港两地居民业者的通关通道,人群密集,带动了周边生活交通消费市场,但层次不高。目前,罗湖正在进行城市更新,以改变30多年来旧城区的相对落后面貌。建议深港可合作开发罗湖口岸、新莲塘口岸为基点的高端跨境生活消费区,开拓更加便利的交通,引进香港高端零售服务品牌和企业,强化食品安全、质量安全及其监管力度,开发各种电子商务新模式。同时,在传统金融优势的基础上,引入和借鉴香港资本与高端财富管理专业资源,创新罗湖金融服务模式,加大科技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投资和金融安全监管,发展宜居宜业的高端生活区,使罗湖率先在全市各区中脱颖而出。


创新教育模式,输送创新人才深圳作为拉动湾区科技创新的引擎,教育和人才一直是短板,因此深圳应该大胆创立新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可以直接引进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配备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条件,配套各项人才优惠措施。二是鼓励国际一流的企业大学和培训机构入驻,并提供各项优惠政策,为深圳和湾区的社会人才提供及时的知识供给和新的职业发展机会,把更高的标准和更具质量的文化可持续地传承下去。


粤港澳大湾区视点三:

深圳先行先试国际会计审计通行准则 

专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专业服务新高地 


长期关注深港合作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圳市政协港澳委员、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张展豪先生针对内地与香港专业服务业遇到的瓶颈,展开多方调研、多次研讨、多次建言,于今年深圳市“两会”港澳委员座谈会上发言提出深港共建世界级高端专业服务区,并提交政协提案《深圳先行先试国际会计审计通行准则  专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专业服务新高地》表达他对行业的专业意见。对此,政府各相关部门陆续第一时间给予了回应跟进。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前店后厂”模式到产业协作互补的格局,特别是CEPA签署实施和自贸区建立以来,广东陆续采取了许多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先行先试措施。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各种行业壁垒、地方保护主义、门槛过高的不合理监管和僵化的思想等不利因素影响,加之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及国民待遇申诉沟通等因素,造成了许多“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玻璃门”“弹簧门”的问题,突显了不少政策缺乏张力,改革创新有待深化。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始作俑者,也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的城市,必须要在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引进来”“走出去”中发挥重要的先锋引领和标杆示范作用。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会计实务是重要的共通领域,尽管国家在CEPA框架下已经出台多项会计服务开放政策,但在会计服务国际化的一些关键环节上仍有不少障碍,这与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方向极不相称。通过调研国内外企业审计业务状况和现实需求,针对深圳的优势,结合国际会计实务经验,深圳要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借助香港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优势,先行先试推行国际会计审计通行准则,采用英语、中文、葡语等国际语言,推动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业在深港两地的对接融合,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专业高端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率先启用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深圳可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为试点,领先于内地,对区内企业率先推行以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来编制企业会计报表(中英文双语版)。这两份准则是国际通用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是会计领域的国际语言。



创新推动审计业务资格率先国际化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内的企业每年的审计工作可交由具有一定资质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担当,采用国际审计准则(ISA),创新推动审计业务资格在片区内率先国际化。同时,鼓励更多的港澳专业人士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专业服务业建设。



成立行业业务指导机构和自律组织


由片区内拥有国际和香港资源或行业影响力的代表性机构,牵头召集资深专业人士组成财会专业委员会,作为统筹推动国际会计通行准则的业务指导机构和自律组织,对采用国际会计通行准则的各项报告进行备案管理,并提供业务咨询。


设立专门业务监督管理机构


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试点,可由前海管理局作为业务监督管理机构,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宣传和推广国际会计通行准则,并协调国内财政和税务等部门解决相关行业及业务问题。


大胆试点,逐步推开


初期可对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内4000多家香港和国际企业展开国际会计通行准则的业务试点,待取得良好效果和时机较成熟后,则推广至区内13万多家企业,进而至深圳全域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    





普华永道:建议大湾区以香港深圳广州三地作发展核心 


        粤港澳大湾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广州和深圳的核心地位更为突出,三个城市经济实力旗鼓相当,应该以此为基础,强化建立彼此之间紧密合作的“三”字型世界级城市群,“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特色,国内外都没有距离如此接近的三座大型城市。”

  自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被写入政府报告后,大湾区的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0月30日,普华永道在香港发布研究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新机遇》。“大湾区11个城市处于不同增长阶段,整体发展亦面临多项挑战,建议大湾区可以香港、深圳、广州三地作发展核心。”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赵广彬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表示。

  核心城市经济实力相当

  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将与东京湾区旗鼓相当,到2030年经济总量将达到4.62万亿美元,超越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成为全球GDP总量第一的湾区。

  赵广彬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以经济总量划分可分为三个层级,“不同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不均衡意味着城市之间内部发展机会巨大。”

  例如,第一层级的香港、广州、深圳各自GDP总量均超过或接近两万亿元;第二层级包括佛山和东莞,各自的GDP均在6500亿元至8500亿元区间;第三层级的六个城市,各自GDP处于2000亿元至3000亿元之间。同时,澳门人均GDP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几乎是肇庆的十倍。

  考虑到上述因素,报告认为大湾区可以港穗深三个城市作为发展核心。赵广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广州和深圳的核心地位更为突出,三个城市经济实力旗鼓相当,应该以此为基础,强化建立彼此之间紧密合作的“三”字型世界级城市群,“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特色,国内外都没有距离如此接近的三座大型城市。”

  在这个“三”字型世界级城市群中,香港核心包含澳门、珠海和江门;广州核心则包括佛山和肇庆;深圳核心包括惠州、东莞和中山。他指出,这个“三”字型世界级城市群的优势是尽量延续地区现有的发展格局,保持各城特点,同时突出香港、广州和深圳三个核心城市的领导作用,辐射和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普华永道香港税务咨询合伙人曾慧贤坦言:“我自己在深圳工作,住在香港,这样往返上班长达十年以上,深圳和香港并不存在竞争问题,深圳主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科技研究人才、创业者、企业家等,而香港则以金融、专业服务见长,双方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

  全球领先的大企业聚集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经济体量庞大,亦拥有全国甚至全球竞争力明显的优势产业。数据显示,广东省去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依次为4.6%、43.2%、52.1%,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则低4.4个百分点。报告也指出,大湾区应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开发高增值工业。

  从行业来看,广东省制造业增加值去年达到2.88万亿元,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7620亿元,占比约26%;八大产业的总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及服饰业、汽车制造业等。

  同时,赵广彬指出,企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粤港澳大湾区更聚集了一批全球领先的大型企业。比如,去年财富500强榜上有15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合计营业收入高达6.45万亿元。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三套行政制度以及三种税制的差异,给大湾区内人员流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自由往来带来了阻碍。比如,按照现有的规定,香港或澳门居民在任何12个月内于内地工作或停留连续或累计超过183天,须向内地申报并交纳内地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高于港澳。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将是未来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要动力。“香港拥有全球知名的大学,一些前沿尖端的科研成果可以到深圳落地,广东具备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未来这些初创企业可以通过香港来进行融资、上市等活动,形成香港科研和资本驱动、珠三角打造产业链的模式。”曾慧贤表示。


普华永道最新发布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新机遇的分析报告。以下是报告全文:


来源:普华永道





点击“阅读原文”为普华永道中文网页此份报告完整PDF版本下载链接。



背景: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 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广东省人 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澳门 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习近平主席的见证 下于香港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早在今年三月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 中就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 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 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据媒体报 道,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和其它政府部 门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预计近期或将对外公布。


10月13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公 布她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时强调,“特 区政府会积极参与推进大湾区建设,为 香港推动产业多元化创造有利条件,特 别是在拓展创新及科技发展方面。此外, 我们会争取为港人在大湾区学习、就业、 创业、营商、生活以至养老提供更多便 利,促进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 息流,使大湾区能够成为港人的优质生 活圈。”。香港政府特此将 “与内地合 作督导委员会”改名为“推进大湾区建 设及内地合作督导委员会”,突显其重 视程度。


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意味着粤港澳大 湾区的发展不仅仅是两个特区与几个内 地城市之间的地方性区域开发规划,而是国家层面的长远发展大计。 


GDP全球第一,大湾区指日可待 


1

看经济数据!




2

看产业构成!


如何


3

看对企业和资金的吸引力!



4

看差距!取长补短!



5

附经济数据和大型项目!



打造“中国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级顶级湾区 

来源:德勤Deloitte (微信号deloitte_china)

打造“中国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级顶级湾区

德勤研究发布最新白皮书,助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47eeecfx&width=500&height=375&auto=0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7年3月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定位为跨行政区的国家级统一规划,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其列入2018年的重点工作。为深入发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在制度创新、城市共融、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等领域的相关趋势,德勤走访了大湾区内各行各业的领先企业,深入进行调研分析。今日,集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特点,优势,以及企业可以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蕴含的巨大商机的德勤白皮书《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隆重发布。德勤对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世界级湾区充满期待,对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充满信心。

 

目前,发展成熟的世界三大湾区分别是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三大湾区的核心定位各不相同。德勤分析显示,对照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级顶级湾区,其拥有的占地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增速、港口吞吐量和机场通航量均超过现有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立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需求和实力,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的“深港核心区”更是全国人口密度、资金密度、国际专利密度最高的区域。

 

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认为:

“湾区经济不仅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更是各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既是中国准确把握国际竞争新焦点的前瞻性战略,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接轨全球经济的新支点。粤港澳地区横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其政策制定要以中央和粤港澳三地协商的方式推进。这种由上至下与多方协商的特点,决定了粤港澳需要共同探索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由政府与市场交织推进湾区发展规划,超越原有的‘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制度的复杂性,充分利用制度的多样性重塑湾区经济发展模式,为其提供有别于其他世界级湾区的制度创新的可能性。”

 

粤港澳大湾区是基于过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打造创新统领城市群,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升级版规划。粤港澳合作虽然不是新概念,但是,湾区发展规划要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向粤港澳三地政府提出了加强系统性制度构建的合作新要求,推动生产要素,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湾区内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德勤在白皮书中强调称,制度的复杂性体现在制度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抓住制度创新的契机并加以合理利用,或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特有优势。

 

许思涛补充道:

“大湾区的发展无疑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鼓励和制度创新,也离不开市场自下而上的推动,二者的融合将在顶层设计、城市集群发展、产业协同和创新驱动四个层面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完成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

 

德勤中国“一带一路”服务领导合伙人施能自表示:

“国家发改委在去年7月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六个重点方向,其中之一是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进一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打造CEPA升级版。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粤港澳自身各具优势,可以分工合作,相互协同,发挥更大作用。 比如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可以成为参与‘一带一路’企业的海外财资中心,在融资、资金的全球管理上发挥作用;粤港澳三地的机场、港口如能深入合作,建成全产业链的新型国际航运中心, 对接东南亚、南亚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上的贸易畅通和人员往来; 整合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教育和研发资源,大湾区可以引领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将中国制造的高端装备、中国科技标准带到‘一带一路’国家。”

 

德勤在白皮书中指出,大湾区城市群应强调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统一的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打造城市互联互通的跨城市生活圈,突出城市自身特色与功能定位,借助体制的多样性,寻找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程度地发挥集聚效应、分工效应、协作效应和规模效应。

 

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周志贤总结道:

“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接轨世界经济的新支点,它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中国以城市群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大方向。相对中国的其他四大主要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毗邻港澳,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此外,香港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仅可以为大湾区内城市带来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它自身的市场经济运作与管理经验还可以为区内各个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大湾区的部分城市目前仍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时期,据我们了解,企业在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同时,更需要广泛多元的专业服务支持。德勤将积极配合,致力为华南区企业提供最佳支持,共同打造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级湾区的蓬勃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特点

  1. 制度多样性:粤港澳地区横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除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还有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广东自贸区的南沙、前海蛇口和横琴三个片区。自由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在大湾区的制度叠加效应,为贸易和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2. 产业结构偏重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仍然处于工业经济阶段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时期,目前,制造业的比重较大。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2%,而已经进入创新经济的美国纽约、美国旧金山和日本东京三大世界级湾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在八成以上。虽然深圳、香港等个别城市已经具备了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特征,但是,区内的大多数城市仍处于进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过程中,大湾区的整体效应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3. 基础设施继续完善: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化改革强调,区域间互联互通以“多式联运”为核心,港澳地区在区域内交通配套整合上最具改革条件,陆海空“多式联运”将有效地提高货物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粤港澳大湾区在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发展领域已经领先全国其他地区,但在精度上仍具备成长的空间,特别是在信息化管理的协调统一方面,尚需打破固有的壁垒。

  4. 城市分工进一步细化:大湾区内的很多城市间主导产业差异化程度尚不明显,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城市的核心定位,整合产业集群,用产业链的思维参与全球化竞争。

  5. 创新潜力有待深挖:大湾区内拥有多家国内知名高校,深圳更是拥有众多的高新科技企业、高校人才资源和创投机构。未来,大湾区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盟等平台,缩短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过程,减少沟通成本,寻求合作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与香港 

来源:香港贸发局 (微信号HKTDCofficial)

综观全球几个主要湾区经济(包括东京湾区、纽约大都会区和三藩市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速度最快,港口、机场容量最大,人口和土地面积最多。但在人均产值、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等都相对滞后,反映发展潜力巨大。如果各湾区按当前增长速度发展,五年之内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值将达两万一千亿美元,超越其它三大湾区。

注:

1 2016年数

2 2015年数

3 2014年数

4 不包括群马县。纽约大都会区包括纽约、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三州内的New York、Newark、Jersey三个中心城市和周边的25郡。三藩市湾区包括环绕旧金山湾的9郡地区。东京湾区包括东京都和周边7县。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条件,就是「一国两制」的制度差异。在同一个湾区内有两个实行资本主义但内容各异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实行社会主义的其余大部份地区。这是其它国家,以及中国其他的湾区所没有的。

这「一国两制」的制度差异对大湾区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方面,制度差异对区内经济社会的融合构成障碍,限制了区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防碍了区内企业、机构的平等竞争和深度整合,造成因区内制度差异而出现的寻租行为和矛盾等。但另一方面,不同体制可互为补充,譬如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多元体制的平行共存也为国家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实验的场地,这可见诸人民币国际化在香港开展的经验。如何扬「一国两制」之长,避制度差异之短,将会是大湾区发展的关键。

相对于中国沿海其它主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市场化、最开放、和最国际化的一个。这三个特点使粤港澳大湾区在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1. 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

2. 助力「一带一路」的全方位开放

3. 加速中国经济与国际的融合和接轨,为全球经济的整合复苏增添动力

大湾区的整合应该以进一步推动整个湾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为原则。这需要大湾区通过不同层次的官方和民间机构去协调,与利用计划和市场等不同机制去推动合作。政府层面的协作应主要在于扫除粤港澳三地之间的体制、政策障碍以及强化基建联通及技术标准、专业资格的协调融合。

 

其次,湾区内各政府间的协调应着眼于为湾区内各市以至各不同的产业提供一个跨湾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由市场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透过商业运作,让市场参与者决定以何种方式进行竞争、合作,以达至更大效益。除了政府层面,湾区内应考虑成立不同层面的跨区协调合作机制,调动行业、社团等专业、社会组织,推动私营部门的交流合作,提升行业水平,透过商业运作,促进资源配置。

香港在大湾区的角色

作为湾区内最开放、最国际化、和最市场化的都市,香港在推动整个湾区的发展有其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作为一个自由港,在生产要素的流动方面香港也是最自由的地方。香港在湾区发展的主要功能就是推动整个湾区更开放、更国际化、更市场化,和生产要素在区内外的更自由流动。

上述的功能分工将具体体现在个别行业的发展上,如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服务等。在「一国两制」下,借助香港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优势,既利用大湾区的特殊条件发展出香港的国际特色,亦担当推动大湾区内整行业国际化的推手。譬如在金融方面,香港可借助大湾区庞大的经贸体量以巩固其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带动大湾区的金融开放和改革。同样地,香港的航运、商贸,专业服务和其它主要行业也应该继续发挥对外联系的国际中心和平台角色,结合大湾区内联腹地的优势,提升整个湾区对更广泛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来源:香港贸发局 (微信号HKTDCofficial)文章整编自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文章:《粤港澳大湾区与香港》

相关文章:

深圳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全文)

震撼!粤港澳大湾区宣传片全球首发!

刚刚,中央再次点名粤港澳大湾区,2018年,就这么干!

香港宣布发展“世界新硅谷”!“香港+深圳+东莞”将引爆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硅谷"腾空出世!广州+深圳+东莞10大核心创新平台+37个创新节点曝光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